23晚,市、区城建部门突击夜查全市165处工地。检测出27处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已有14家企业被责令立即整改,5家企业存在违法行为。
这次突查主要针对夜间可能出现的挖掘运输环节扬尘和渣土车带泥上路等问题。晚上八时许,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夜查人员分别前往武昌、江岸、江夏、汉阳等地。4路记者随同长江日报采访。
渣车出站前要经过多道关卡
现场进出口铺麻袋吸泥。
记者随汉阳区建筑管理站一行20余人,来到位于翠微路和西桥路交汇处的归元B包6号地块。现场灯火辉煌,渣土车络绎不绝地驶出工地。根据杭姓项目经理的说法,该工地还处于基坑施工阶段,总土方量60万立方米,每天挖出4000立方米,每天需要外运300车的渣土。工程建设单位响应“工地革命”和文明施工要求进行扬尘控制:渣土车在进入工地前,必须经过隔音降噪棚、洗车槽、高压水枪冲洗、排水沟等多道“关卡”,以确保道路干净无泥;工地内所有围墙均安装智能喷水系统。
现场门口安装了扬尘监测设备,实时数据显示PM2.5为每立方米59微克,PM10为每立方米84微克。汉阳区建管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场冲刷得很干净,用数据说话。历时100天的“工地革命”为汉阳区打好了基础。在经常有渣土车驶过的西桥路上,记者看到路面上的渣土掉落,很快就被现场值班员铲走。
花桥村城中村改造K2二期A1地块和扩建地块的拆迁车辆已冲洗完毕。拍摄于韩玮。
当天晚上,汉阳区监控站连续8次对区内8个挖掘工程进行拉练检查。

另外一路记者到汉口建设大道花桥村城中村改造K2二期A1区及扩建地块采访。到达现场时,看见门口进出口地上铺着几十个麻袋。建设单位表示,麻袋更换一小时后,清洗干净的出土大车轧过麻袋,起到了吸水吸泥的作用,避免车辆带泥上路。
江岸区建管站市场管理科科长周刚介绍,该站专门针对冬季白天施工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白天PM10达到100时,必须开启喷淋降尘装置,每天喷淋3-4次。晚上出土文物挖掘时的人员配备和沿线的清洁都要到位。
冲洗员人数不足。
已责令整改没有装备高压水枪。
在20时55分,汉口三眼桥路红桥村K6城中村改造工程中,恰巧碰上一辆挖掘机“洗完澡”外出。四个保洁员正用铲子清除洗车场的泥沙。
"之前这个工地文明施工做得比较差,被周边居民投诉多次,在市区两级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整个环境都改观了。周刚介绍,原来进场道路没有硬化,现在全部刷黑,还投入2万元做了截水沟,截水后泥浆。
市政安监站的检查人员看到保洁人员拿着软管冲洗车辆,连忙向施工方华天建设集团指出:“这种软管不行,必须用高压水枪,在冲洗方面没有达到标准。”施工方表示尽快整改。

现场检查员拍摄的扬尘治理责任公示信息。
在“新住区、商贸区(二标段)”房建工地,洪山区石牌岭路,一辆混凝土罐车刚从工地出来,路上车轮上沾了些泥,只有一个工人手持水枪,正在冲洗工地的地面。施工单位:重庆万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扬尘治理责任公告牌。班组长检查后指出“冲洗员人数不足,不能满足至少4人的要求,未使用专用车辆冲洗机”,并向现场施工人员提出整改要求。
21时40分,在杨春湖158地块的三、一期工程中,施工单位中建八局的几辆渣土车正在杨春湖核心区排队冲洗。现场大门内,一名手持高压水枪的施工人员在右侧冲洗着车身。现场工作人员当即表示:“不能只冲洗一侧,必须两边冲洗”。现场工作人员表示,立即在大门左边也增加了冲洗设施。
七处场地大门紧闭。
检查员说他们会增加检查的频率。
在21时30分,记者跟随市安全监督站、江夏区建管站的检查人员夜以继日地检查,发现7处工地均大门紧闭,无人施工。
在23时,执法人员结束了检查,决定近期再组织一次突击夜查,“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发力,加大检查频率和力度,筑起文明建设的绿色屏障。”
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各类建筑工地的特点,持续开展一系列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行动,确保取得实效。